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快速註冊 使用 Facebook 登入

或是

忘記密碼 | 重寄會員啟用信

快速註冊個人帳號

按下註冊鈕的同時,表示您已詳閱我們的會員服務條款,同意使用 191ART雲端美術館 所提供的服務及訂閱電子報。

已經有帳號了?馬上登入

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忘記密碼

【榮譽】

作品曾獲第八屆全國美展第一名
中山文藝創作獎
國家文藝獎特別獎
行政院頒贈「資深文化人」獎
雲林縣政府頒贈「雲林之光」五育特殊成就貢獻獎
教育部頒贈全國優秀公務人員獎
教育部頒贈資深優良教師獎
榮頒:國立台灣藝專、美國芳邦大學、雲林縣大埤國小建校九十周年、國立虎尾高中年度十大「傑出校友」

台北市立社教館美術展國畫社會組第一名
第21屆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第35屆台陽美展台陽礦業獎
第32屆台陽美展國華獎
全省教師美展優選
台灣省公立中小學教職員美術比賽國畫第一名

2015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建校六十週年頒贈「傑出校友楷模」
2016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頒「榮譽教授」
2020中國文藝協會頒「榮譽文藝獎章」

※1981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參與「寶島長春圖」(182.2 x 6450cm)鉅畫之繪製-與張大千、黃君璧、張穀年、胡克敏等大師合作,並擔任起草任務。
※1984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參與「八年抗戰史畫」鉅畫之繪製-與陳慶熇、鄧雪峰、李奇茂等名家合繪,負責全畫作山水背景之製作。


【藝評】

人品畫品•藝壇高逸---羅振賢•淋漓灑遍三千界(摘要)
文 /熊宜敬(策展藝評人)

羅振賢的創作泉源,因為與大自然的水乳交融而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思,成為羅振賢心懷與胸襟幻化為筆墨的底蘊,對於大地的滋養,充滿了誠摯的感恩。2003年,羅振賢在畫集中自撰的〈情有所依,其緣不盡〉一文中真情寫道:「大地中的風情萬種,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創作資源。探訪名山大川,深入生活體驗,必能領悟【大地情緣】的精義。山水有情,知我不辭辛勞而來,為的是感受山靈,擷取精華。因此,自接觸藝術以來,就不斷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悠遊於山林泉石、煙雲霞蔚之間,日有所悟,大地為我開啟了許多創作的靈感,相信情有所依,其緣不盡。」羅振賢的大地情緣,印證了〈宣和畫譜──山水敘論〉開宗明義「嶽鎮川靈,海涵地負。至於造化之神秀,陰陽之明晦,萬里之遠,可得之於咫尺之間。其非胸中自有丘壑,發而見諸形容,未必如此,」與黃賓虹所言「作畫當以大自然為師,若胸有丘壑,運筆便自然暢達矣」的畫理。

從1976年30歲時獲得全國美展國畫類首獎,到今年(2016)70歲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回顧大展,羅振賢對於人品、畫品的堅持與要求始終如一,對於技法、學識的探研與求知未曾稍歇,細數歷年來各個階段的畫作乃至近年新作,都在同一人文哲思的脈絡中水到渠成的推陳出新;相較於時下眾多夸夸其詞侈談創新卻漠視筆墨基礎鍛鍊與輕忽傳統文化底蘊而自詡為「當代」者的膚淺與鑽營,羅振賢的清逸風範,對後學恰如暮鼓晨鐘,堪足承先啟後。


山川心印 (摘要)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黃冬富副校長

持續鑽研水墨畫創作長達半個世紀的羅振賢教授,秉持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經常遍訪海內外名山勝境,深入觀察,勤於寫生,落實石濤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之名言。以自我感受、思想、學養,不斷與大自然對話,縱橫吞吐,為山川傳神。同時也隨時觀照時代脈動,求新求變。又常以自我超越為念,致力於「出新意於法度中」。業精於勤而步步踏實,長久以來,創作了數量極為可觀而氣勢磅礡的經典名畫。因而發展出自具面貌而筆墨意境優雅的台式山水畫風,成就卓越,堪稱當代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山水畫名家之一。


天工與清新 (摘要)
王耀庭

羅振賢先生早著名於臺灣畫壇,也是一位傑出的美術教育家。就一位一九六O年代完成專業美術教育者,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身臨其境是一個多元繽紛的世界,從傳統到現代,有古意盎然,有詭譎奇異,畫壇風格,無所不窮盡其極。做為一個創作者,處在當代,主要以山水為創作畫科的畫家,他不違時流,更別有新意。畫家舉目所見,觸景生情,必然有一股以形色為媒介的表達。看羅先生的畫,筆下的山川,幅幅當然風景如畫,看是熟悉眼中的人間世界,卻也想起畫境何以引人入勝,這就是山水畫創作過程中的造境。畫境引人者,總體來說,畫境的多樣,有直陳眼前,如畫台灣《北濱濤聲》是放眼縱觀的大場景,《湧》,又是剪取窗框一片景;畫重山峻嶺如《天子鎖幽》,或是群山遼闊如《大地吟秋》,呈現雲湧橫峰,浮光耀金,導引觀賞,如御風而行,解悟山高水長;梯田一系列的作品,以田埂的曲線、田埂的層級,化為優美的線條,飄然收放,自由自在,轉而為《月夜敘幽》,成為脫略形骸,已然遺形得神。手法的變幻,不管是簡是繁,總是讓人領賞山青水秀。畫中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是實境,也是天工;丰神秀逸,清新動人。畫能讓觀賞者入眼悅目,這植基於的布局與設色的巧與靈。


開創本土水墨山水的典範
廖新田/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水墨畫在臺灣的發展歷史悠久,自清領時期,傳統繪畫便引進台灣,可謂是人文畫的延伸,如1652年因颶風漂流來台的沈文光。然而,風土孕育風格,風格反映風土,早期臺灣水墨也有「閩習」的評論,其意為「好奇騁怪,筆霸墨悍」或「多失之重俗」。林朝英、莊敬夫、特別是林覺可為代表。然而,平實來看,這些作品還是屬於中國傳統畫系的支流,在少數家族與士人間留傳,在主題、表現上仍然和這塊土地沒有很深刻而貼近的關聯。直到日本殖民臺灣後,寫生觀念開始成為畫家和這塊土地的聯繫,日本畫(膠彩畫)反映出這種影響,此時期也是臺灣美術全方位現代化的開始。戰後,諸多渡海名家來台,臺灣的水墨傳統有了真正質量上的接觸與承接。水墨傳統加上寫生傳統,在美術教育更為整備的環境中,讓臺灣的水墨畫不再以臨摹為依歸,真正落實了「外師造化」的精神。

羅振賢是上述戰後臺灣水墨本土化歷程中的典型:他從傳統繪畫與前輩創作中吸取傳統精神,從寫生中開發自己的筆墨語彙,並從各式各樣的藝術之刺激中融合與擴大創作視野,總的造就他的水墨山水風格。因此,羅振賢是本土水墨山水的典型創作者,1976年的《幽谷泉聲》確立峽谷揖讓對峙的形式,掌握瞬間敏銳的空間感知,構成視覺的主要張力與戲劇化山水之所在。不但如此,他持續筆墨的實驗,從自然觀察中凝練為各種新穎的形式與構成,營造讓人驚艷的視覺衝擊與另類自然體會,印證了台灣水墨繪畫的可能性與潛力。


詩意的山川——羅振賢的山水畫(摘要)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他創造的意境,都在 “真境”的基礎上提升,雖窮理暢神,但富于真情實感。其筆墨也不依傍前人,總是按物體的結構肌理與光暗,損益古法,參用西法,將西畫的焦點透視,外光與色彩,與傳統筆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羅氏之所以取得成就,正像深諳傳統又善於在寫生中開創新法的傅狷夫一樣,主要得益於不間斷的寫生,不斷的探訪名山大川,投入自然懷抱,感悟自然。
羅振賢教授的藝術,不僅將中國山水畫的優良傳統與表現當代人的視覺經驗結合起來,更特別重視人品的修持與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的修養。看羅振賢的山水畫,就像吟賞優美的詩歌,也像感受書法的情韻,獲得充分的美的享受。

【典藏】

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北京中國美術館、約旦國家博物館、美國芳邦大學、淡江大學、金門大學…等暨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