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快速註冊 使用 Facebook 登入

或是

忘記密碼 | 重寄會員啟用信

快速註冊個人帳號

按下註冊鈕的同時,表示您已詳閱我們的會員服務條款,同意使用 191ART雲端美術館 所提供的服務及訂閱電子報。

已經有帳號了?馬上登入

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忘記密碼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代表參加

發佈日期:2022-09-16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之徵選,共有5個團隊參與競逐,經由縝密的初複審程序後,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提案之《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獲選為本屆臺灣館代表之參展團隊。國美館於14日舉辦入選提案發布記者會,由國美館廖仁義館長主持,評審委員吳光庭、徐明松等2位教授、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許和捷院長,以及策展團隊東海大學建築系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等人均出席。

廖仁義館長表示,今年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入選提案《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的策展理念令人感動,不但讓人重新看見臺灣的農村地景及自然的樣貌,並且重新思考臺灣建築與土地的連結。廖館長並期許透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國際舞臺,讓我們的作品可以被看見,可以讓臺灣建築創作在國際上發光發亮。

評審委員吳光庭教授認為,本屆參與徵選團隊與歷屆較為不同,今年參與競逐的大多為學校,最後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獲選。他表示作為評審委員很高興看到,本屆策展團隊將與國內其他學校共同合作,整合其他學校的能量共同完成本展,相信將能反映出臺灣日建築無限的潛能。此外,吳光庭提到,「本屆預算比往年充裕,表示國家對建築文化在國際參與的重視。」

評審委員徐明松表示,本次東海大學建築系的提案,讓我們可以思考到建築創作是多元、包容的,當我們用眼睛看向未來時,不要忘了曾經留下的足跡,這些足跡相信能更豐富及充實我們的建築創作能力及內涵。

第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 (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由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領導的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團隊,認為「未來」不全然只具有積極向前的特性,21世紀的未來可能需要我們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策展團隊重新回到臺灣的山海之間,從「真實的日常」尋找面對未來的養分。

策展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臺灣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無論是嘉義外海的蚵棚、嘉南平原上的溫室或是梨山的茶園,都可以說是人類指認、理解並適應自然作用的節氣與時序後,進一步加以「改裝」的構築性回應。策展團隊提出「協調者」、「二元性」、「義肢」、「內在性」、「中介」、「濾器」六大關鍵字回應這些發生在臺灣山海之間人們如何與自然衝突、妥協進而共榮的事物,提煉出面對臺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同時,策展團隊認為「學校」具有「實驗室」的精神,並提出「展覽即行動」的主張。本次展覽內容將與建築教育現場緊密結合,規劃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另一方面,策展團隊邀請國內知名建築學院如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等建築學系參與,擴大此次展覽實驗與行動的動能,所完成的作品將一同於本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展出。策展團隊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視為難得可貴的國際建築盛事,期待與更多願意為未來臺灣建築努力的夥伴,特別是新生代建築人一同參與,在緊密的合作與辛勤的設計勞動中,為臺灣建築找尋下一個世代的方向性與描繪未來藍圖。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評審團委員為吳光庭、張基義、徐明松、邱文傑、廖偉立、黃健敏與劉國滄。評審團委員認為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擁有深度調研臺灣風土文化的行動力,其對未來建築的想法揉雜了臺灣充滿韌性的適應特色,因此選出此項提案代表臺灣館。「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於明(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於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舉行。

展場動畫示意影片(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