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畫會的忘年之交:鍾經新出書走回歷史補足藝術的拼圖
發佈日期:2025-02-03
主播:由鍾經新撰寫《我與東方畫會的那些人、那些故事》一書,詳實記錄著她在東方畫會藝術發展中的真實歷程,並透過其中14篇文章撰述著她與畫會三位代表性藝術家—李錫奇,霍剛,朱為白的個人故事。本書不僅是對東方畫會的致敬,更存在臺灣現代藝術發展史的重要考據。鍾經新: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由蕭瓊瑞老師策展的一檔,《五月與東方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這個特展,大家在接受東方畫會的洗禮之後,應該印象深刻,但是我與東方畫會的大師們的故事們的故事更精彩,我希望由我的軸線來為這個事件做下記錄。
主播:《我與東方畫會的那些人、那些故事,不僅是鍾經新個人回憶的集結,更是大象藝術空間館二十年來推動現代藝術的重要見證,而她也對這本書的組成做了以下的說明
鍾經新:本書總共27篇,其中五篇是關於李錫奇老師,五篇關於霍剛老師,四篇關於朱為白老師,大象藝廊的故事有四篇,關於博覽會的有九篇。在2006年就跟李錫奇老師認識,也是因為皮道堅老師的關係,那因為這樣的機緣,讓我及早接觸了東方畫會的這些人,那也在這將近20年的大象藝術空間館的推廣當中,我跟這些人關係密切。李錫奇老師是一個非常熱情海派,然後朋友眾多的一個藝術家,那他在藝術的創作路程當中他有一個叫變調鳥的這樣子的一個封號,那這個變調鳥讓老師的這個藝術創作,呈現了多元、豐富、精彩的各個階段的表現,在2009年,我們一團台灣的跟隨著跟著老師到了廣東美術館,我們這一團的所有的飯店招待,是由王董事長贊助的,當我們拜訪到他的飯店時讓大家非常非常驚訝的是,整間飯店的所有牆上的作品都是李錫奇老師的,李老師非常幸運因為他碰到好幾位都這麼的支持他的企業贊助者。
主播:前北美館副研究員劉永仁指出:「這本書是一部藝術經營的真實紀錄,也是鍾經新對藝術家最深的尊重。她記錄的,不僅是展覽的經歷,更是藝術家的心路歷程。」而她處處為藝術家著想也可以體現在霍剛老師身上。
鍾經新:跟霍剛老師印像很深刻的有三大塊,一個是2011年的西班牙ARCO展覽,我帶霍老師的作品去參展,還有同年的六月帶去瑞士巴塞爾參展,另外一個令人非常開心的是,我們幫霍剛老師舉辦了八十歲,那是一個非常開心的一個生日派對,那在這個派對裡面呢,我們也邀請了當時候的文化局長,葉樹姍局長來參與,然後還有一大批,是他在意大利,蒙霍老師照顧的音樂學子,這一群人自動自發的帶著自己專屬的樂器來到現場表演給霍剛老師聽,然後還有另外一群是南京來的朋友,也一起為他慶生,當天老師非常非常的開心,我相信那是一場非常難忘的生日宴。
主播:前國美館館長廖仁義也表示鍾經新與「東方畫會」的忘年之交,已經是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情節,也是珍貴的文化資產。而她的忘年之交還有一位朱為白。
鍾經新:朱為白老師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上金山他的工作室做了一個專屬的採訪,那這場採訪是因為我要寫靜宜大學的策展論述,那目前這篇我自己認為是我寫的所有文章裡面,最精彩的一篇,那這個我花了兩天一夜到朱老師的工作室也是他的住家,那一場是讓我非常非常動容的,是他們夫妻倆的感情真的是鶼鰈情深,就在我打算要沐浴的前一刻,我聽到戶外傳來細細的交談聲,原來是朱老師在泡溫泉,那師母幫他在搓背,你知道那個互動的言語讓我太感動了,因為我覺得朱老師是因為有師母這麼無微不至的照顧,所以他能夠安心的創作也能夠有很清明的思維,走他的創作之路。
主播:這本書透過鍾經新與東方畫會藝術家的親身互動,為讀者提供了更貼近真實的歷史視角。這不僅是一部撰書者的個人故事或是回憶錄,更是對臺灣現代藝術發展脈絡的珍貴紀錄。
鍾經新:我在自序中提到「走回歷史,一步一步真實」,當我在回顧這段《我與東方畫會的那些人 那些故事》的過程當中我其實就真正的走回當時的歷史,那透過這本書的書寫,我希望大家能夠再度回顧,東方畫會當年他們的開創精神與前衛創作,我覺得這個精神是值得感佩,我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家能夠再度回顧到,那段過往,那段重要的輝煌歷史。
主播:正如藝術家陳艷淑所說:「大象藝術空間館的每一場展覽,都像是一場學術與市場的對話。鍾經新把這些年的故事整理成冊,這對後人研究『東方畫會』和臺灣現代藝術有著深遠的意義」。相信這本書對於臺灣藝術史而言,是一份真實且珍貴的考據,讓大家得以從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這段藝術發展的心路歷程,以上是藝文報報採訪中心專題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