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藝中心「時間在哪裡」帶你Finding Time, finding Life!
發佈日期:2020-07-09
真正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
是不是有過同樣的經驗:每當覺得「好無聊喔!」,明明才過10分鐘,還是覺得時間怎麼特別長;不小心賴床時,明明還有15分鐘,又會覺得「來不及了!」,怎麼時間一下就沒了?!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於7月4日(六)至11月8日(日)推出「時間在哪裡」教育計畫,展出王仲堃、王雅慧、李錫奇、李佳穎、林冠名、郭奕臣、陳其寬、劉瀚之、謝德慶九位藝術家作品,邀請大家一起探索感知經驗裡的時間。本次教育計畫以提問邀請觀眾「尋找時間」,也指出兩個想像的方向:一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觀察體悟;另一個方向,則是藝術家如何探索發掘時間的本質。
藉由藝術家視角,以嶄新眼光思考時間與自身的關係和意義,例如:王雅慧〈流浪者之鐘〉建造一個回應時間本質的時鐘,藉著指針移動,在棋盤似的鐘面上形成新的圖像,延伸動靜之間、空間與時間對位關係,象徵在不斷前進的時間中,每個人的每一步都踏出了不同、無法重複的痕跡。郭奕臣〈承諾2061〉作品,以兒時與父親觀看哈雷彗星的回憶為基礎,透過記憶的重塑和再製,想像讓彼此印象在宇宙中疊合、顯現;其與林小杯合作繪本《宇宙掉了一顆牙》亦在展場以動畫方式呈現,將願望化成故事,為孩子們的約定留下了燦爛的印記!李佳穎〈你的時間〉改變機械鐘擺的計時方式,運用人體特殊的運作機制,以心跳重新詮釋時間的計算單位,表現存在每個人身體裡不同的時間觀。
本次教育計畫更包含北美館三件精采典藏作品:陳其寬〈陰陽2〉、李錫奇〈本位6801〉、謝德慶〈曝光〉。藝術家陳其寬以其擅長的空間造景,將宇宙時空的意義呈現於畫中,〈陰陽2〉運用長軸橫幅連貫表現從夜晚到白天的漁家風景,邀請觀眾自由穿梭繪畫空間感受時節變化;李錫奇長期關注精神的空間意識與造型結構,他曾提到:「時間沒有頭也沒有尾,流逝而過」,〈本位6801〉為十幅一組的版畫,透過色塊呈現圓與方連續變動,在每張靜止的畫面中隱含運動不息的狀態;以「做時間」著名的謝德慶,巧妙地由「時間『曝光』時間」,藉著長時間拍攝、翻動相紙,表現其經日曬而形成的顯影色差,使時間再現其自身,捕捉光留下的痕跡。
本次將規劃小工作坊「讀想時間」,期待觀眾透過閱讀繪本、語言遊戲,汲取日常生活經驗,在思考與書寫過程中,開啟對時間的浩瀚探索;而於大工作坊展出「時間的自由研究」教案作品,邀請大小朋友探索材質與時間的本質;展覽期間將提供「時間包包」給參與親子導覽者,帶領大家體驗藝術家們的時間感受,相關資訊請至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官網(www.tfam.museum/kid)查詢。
王雅慧〈流浪者之鐘#1〉、〈流浪者之鐘#2〉,2019,木鐘裝置兩件,油墨、染色木板、時鐘機芯、黑色壓克力,80×60×3cm,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郭奕臣〈承諾2061〉,2015,1986年哈雷彗星郵票、古董牙科診療椅、古董木製窗框、鐵架、LED藍光燈、汽車燈、物件裝置,308×165×104cm,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李佳穎〈你的時間〉,2020,複合媒材裝置,34×10×53cm、40×11×130cm,臺北市立美術館委託製作
陳其寬〈陰陽2〉,1985,彩墨、紙,30 × 546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李錫奇〈本位6801〉,1968,混合版,45cm×45cm (×10),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謝德慶〈曝光〉,1973,錄像紀錄,20分48秒,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藝文報報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