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快速註冊 使用 Facebook 登入

或是

忘記密碼 | 重寄會員啟用信

快速註冊個人帳號

按下註冊鈕的同時,表示您已詳閱我們的會員服務條款,同意使用 191ART雲端美術館 所提供的服務及訂閱電子報。

已經有帳號了?馬上登入

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忘記密碼

國立臺灣美術館宣布「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團隊

發佈日期:2021-04-15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八屆「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預計將於今年10月30日開展。國美館長梁永斐表示,本屆雙年展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擔綱本次展覽總策劃,並負責召集國際策展團隊,與臺灣策展人侯昱寬、菲律賓策展人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印度策展人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泰國策展人暨藝術史學者唐娜維.恰卜瑞蒂(Thanavi Chotpradit)組成多國跨域的策展團隊,期望藉由高森信男長期關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非西方文化區域的視覺文化研究視角,透過此次與東南亞、東亞策展團隊的緊密合作,探究及發展以亞洲策展網絡社群為基礎之策展方法的可能性,並對亞洲獨特的文化歷史與地域政治進行解殖與重構。

梁館長同時也指出,王大閎建築師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貢獻非常大,他不論在從事建築或是藝術創作,都有很大的夢想,並且透過實踐去達到他的理想,對於科幻的描述也充滿了想像以及未來性,而藝術何嘗不也是充滿未來性與可挑戰性,本次雙年展藉由凸顯王建築師對科幻、宇宙與藝術的想像,並以此概想策畫有關亞洲的未來主力以及科幻題材,與亞洲現當代藝術創作的脈絡爬梳將會是這次雙年展的策展主軸及重點。

策展人高森信男在致詞時說明本屆雙年展將以「Phantasmapolis未至之城」為展題,嘗試向建築家王大閎所撰寫的英文科幻小說《Phantasmagoria》(中譯:幻城)致敬。「Phantasmagoria」意為透過燈光幻影所建構的鬼魅之屋,自創字「Phantasmapolis」包含兩個希臘字:「phantasma」意指魅影、「polis」則是都會、城邦之意。「未至之城」透過城市作為框架,嘗試探索一關鍵字「亞洲未來主義」,以及科幻題材於亞洲現當代藝術之中的脈絡。本次展覽預計將爬梳相關議題的藝術史縱深,從太空競賽時代的臺灣現代藝術、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1990年代臺北及亞洲各新興大都會對於現代生活及未來文化的想像、復刻2000年代臺灣以性別議題為主的科幻藝術創作、乃至當代亞洲藝術家回應都市、技術、和當下疫情處境的最新創作等,展覽不僅試圖回應亞洲的當代生活,同時期望藉此爬梳出亞洲自身的科幻觀及未來觀。

在疫情當下,此次雙年展希望能藉由策展團隊的組成,思考在全球移動困難的時刻,跨國的連結與合作如何可能。此次除了臺灣策展人之外,更邀請東南亞三位在不同領域深具潛力的新銳策展人,分別從藝術理論學術期刊及讀本出版、文獻展演與空間構築、錄像藝術計畫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實踐展開對於此議題的多面思考,希望藉由不同策展人的專長,突破過去以藝術家視覺作品為主的展出內容,讓雙年展能建構出在展覽之外的實踐可能。對應過去幾年亞洲藝術雙年展的亞洲思考著重於真實過往的深掘,此次雙年展則將時間從過往拉至未來,從亞洲各國的視角,連結不同領域對未來的多樣思考,以回應亞洲未來主義的多樣可能性。

國外共同策展人安努舒卡.拉堅德(印度)在致詞影片中提到,希望雙年展能藉由反思,特別是過去一些理論性的推測,去思考我們眼前的未來,也可能帶我們重溫過去人類曾有的各種想像。尤其是在疫情之後,我們消費、觀賞以及呈現藝術的方式,都改成數位化了,這次的雙年展將提供給我們探究問題和永續性的思考框架,這可能是過去歷史所傳達或遺留下來的訊息,也可能是近年來的復古未來科技,作為監視和戰爭用途的基礎設施,以及作為資本主義的裝置。

本屆雙年展期望不僅能對「亞洲未來主義」進行深入淺出的討論,激發亞洲民眾及學界的興趣外,亦希望透過此次多國跨域策展團隊的合作,證實以亞洲策展網絡社群為基礎的策展方法,有其發展的可能性。展覽預計邀請來自亞洲地區約40位/組藝術家參與展出。


國美館梁永斐館長致詞

臺灣獨立策展人暨本次展覽總策劃高森信男致詞

臺灣策展人侯昱寬介紹策展人團隊

國美館梁永斐館長(左一)策展人暨總策劃高森信男(左二)、策展人侯昱寬(左三)於王大閎建築劇場前合影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
展覽時間:2021年10月30日2022年3月6日


策展團隊簡介
高森信男(Nobuo TAKAMORI,臺灣)
獨立策展人、北藝大跨域所兼任助理教授、策展團體「奧賽德工廠」廠長;近年重要策畫展覽包括:2011年「後態度:臺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Ex Teresa Arte Actual,墨西哥城)、2012年「南國.國南:臺越藝術家交流計畫」(Zero Station,胡志明市及齁空間,臺南)、2013年「Sommerreise」(GlogauAIR,柏林)、2014年「拾荒花園」(誠品畫廊,臺北)、2014年臺灣國際錄影藝術展「鬼魂的迴返」(鳳甲美術館,臺北)、2015年「我不屬於」(恆畫廊,臺北)、「野生傳說」(朱銘美術館,金山)、2016年「迷宮中的青鳥:從日本近代美術至亞洲當代藝術」(日動畫廊,臺北)、2017年「菸葉、地毯、便當、紡織機、穴居人:當代藝術中的工藝及技術敘事」(鳳甲美術館,臺北)、2018年「Is/In Land:臺蒙當代藝術游牧計畫」(976 Art Space,烏蘭巴托及關渡美術館,臺北)、2019年「留洋四鏢客」(TKG+,臺北)及2020年「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等。

侯昱寬(HO Yu-Kuan,臺灣)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者。2013年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曾於南部獨立空間任職,期間亦為《今藝術》特約記者,後曾任臺北關渡美術館專案研究員、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策展經歷關注全球化下的地區經驗及城市與國家疆界的製造與跨越。策劃展覽包括:2016年「阮的故鄉南都-國的消解與家的重建」(臺灣東京文化中心,東京,日本)、2017年「穿越峽之路」(冉阿末藝術空間,檳城,馬來西亞)、「羞恥的修辭」(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又在這裡,又在那裡:2018 寶藏巖光節」(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臺灣)、2019年「搗亂所有的創造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北,臺灣)等。2012年與楊佳璇、鄭雯仙、陳聿寧共同撰寫出版《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臺南藝文空間回訪 1980-2012》一書,文章散見於各藝術期刊。2018年前往日本茨城(ARCUS駐村計畫)、韓國首爾(臺灣藝文空間連線與TOTAL MUSEUM交換駐村計畫)駐村,於歌德學院支持下,前往德國漢堡、柏林進行獨立空間交流,2019年於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支持下,前往印尼日惹、新加坡進行亞洲雙年展生態考察。

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菲律賓)
策展人、教育家、國立菲律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藝術學系助理教授。Tessa在國際獨立策展人協會於馬尼拉辦理的工作坊中發展了「東南亞鄰里網絡」的提案。這是一個和女性藝術家Alma Quinto和Nathalie Dagmang合作的研究計畫,並以教育學作為研究核心。她是昆士蘭現代藝術畫廊在澳大利亞布里斯本舉辦的第十屆亞太三年展中「對話計畫」的一員,同時也是菲律賓「當代藝術網絡」的展覽和策展分析的統籌者。她目前的網絡計畫是將展覽策畫與策展行為視為集體主義的實踐。2019年,她與同事Louise Salas和平野真弓(Mayumi Hirano)共同發起了「以當地的語境進行策展」工作坊。這些工作坊旨在了解菲律賓在可能和限制的特定條件下能如何進行策展嘗試。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印度)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者。Anushka於印度新德里國立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獲視覺研究博士。為2018年柯欽雙年展(Kochi Biennale)之助理策展人,同時也是普拉美亞藝術基金會(Prameya Art Foundation) 之策展人。她近期成立了一個非營利藝術組織,致力作為印度當代藝術與觀眾之橋樑。她研究關於當代印度藝術中的公共意義,以及1990年代藝術家如何透過繪畫、雕塑回應個人及集體的創傷。Anushka亦是南亞藝術雜誌《TAKE》之助理編輯,並曾於日本青森當代藝術中心及紐約、科倫波等地駐村。2021年將擔任斯里蘭卡哥倫坡三年展(Colomboscope)之共同策展人。

唐娜維.恰卜瑞蒂(Thanavi CHOTPRADIT,泰國)
東南亞藝術研究者。Thanavi為泰國國立藝術大學(Silpakorn University)考古與藝術史系現當代泰國藝術史講師。她獲得泰國皇家政府獎學金前往倫敦大學獲得Birkbeck藝術史博士學位。她曾為泰國和國際學術期刊(如:《Aan》、《Fah Diew Kan》、《亞太流行文化雜誌》和《東南亞研究》)、藝術雜誌以及展覽畫冊撰文。2015-2016年間,為跨地區研究計畫「宏大聯盟:東南亞藝術的新藝術史」(Ambitious Alignments: New Histories of Southeast Asian Art)的一員; 2019-2021年,她於泰國研究基金會(TRF)資助下研究10月6日大屠殺(1976年)影像。Thanavi研究領域包括:記憶研究、戰爭紀念、泰國政治和檔案實踐下的泰國現當代藝術。


(藝文報報新聞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