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快速註冊 使用 Facebook 登入

或是

忘記密碼 | 重寄會員啟用信

快速註冊個人帳號

按下註冊鈕的同時,表示您已詳閱我們的會員服務條款,同意使用 191ART雲端美術館 所提供的服務及訂閱電子報。

已經有帳號了?馬上登入

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忘記密碼

國美館梁永斐館長領航周年 安內抗疫 團結融合 共創榮耀

發佈日期:2021-11-10

「神采熠熠、精神飽滿是梁館長鮮明的日常形象,中氣十足、氣定神穏則是他不變的理事身影。最重要的是,梁館長目標明確的決策風格,是國美館一年來面對困阻但從容前行的定航針。」這是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發展組長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籌備小組召集人蔡昭儀對梁館長有感而發的深刻印象。自去年十一月上任以來,梁永斐充分發揮他的機動力和創意思維,在國美館陷入低谷的這段時間,屢屢帶出新的關注議題,例如:首次與學校藝文表演策略聯盟、推出「全人友善博物館」識別標章、首次於疫情期間辦理國際大展「影像之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全國美展」首次巡迴展出、首次與資策會聯手舉辦線上館慶、首次以原聲與藝術共同歡慶「原住民族日」、首次多館合作巡迴展「茲土有情-席德進紀念展」以及首次譯介策展學文集「東南亞:策展空間」,一連串的巧思,也讓國美館揮別低潮,在藝文媒體的報導數量上獨佔鰲頭。
 
梁永斐如何在一年的時間讓國美館有如此大的轉變,最主要還是他在上任時所提出的理念「要領導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動全民美學運動」,而這個重要使命也讓他在上任之際提出三好、五共、七大目標,並立即對館內進行檢視、診斷與把脈,「國美館因為某些特殊的因素跌到谷底,那我們要想辦法把它拉起來。」梁永斐回憶初到任時的心境,接著說:「一個優質文化的打造是非常重要的,要打破本位主義,然後才能進行學習型組織,領導者一定要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要讓他們能夠瞭解組織的願景,所以一個領導者,願景跟堅持是很重要的。」梁永斐也認為受過專業訓練的員工才是國美館最大的資產,他表示:「一定要尊重員工,深度對談,尊重每一個差異的個體,尊重他們個人的組織目標,彙整完之後就會變成團體的組織目標,只要他們帶著好心情來工作,就會有一個良好的團隊。」他認為員工是領導者的第二生命,也是組織的生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活力元素,而且領導者在打造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要把自己當成最卑微的學習者,傾聽、尊重他們的心聲,「領導者不可能什麼都會,領導者最重要的就是無私奉獻、沒有私心,面對專業的同仁只需要提供最好的意見給他們,他們覺得好就會願意跟隨,他們覺得不好也會找出理由來協商調整,找到彼此都認為是最好的方法。」


國美館梁永斐館長接受191ART雲端美術館專訪
 
「什麼是領導」,來到國美館之後梁永斐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在安內的過程中,他有著深刻的體會:「領導就是用生命和生命去對談,彼此分享各自的專業,創造一個更好的發展,我從上任以來,當時組織裡彼此都不是那麼的信任,再加上外部的衝擊,所以我來的時候必須先接受他們的意見,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點燃他們的熱情。」梁永斐從各部門的會談中了解業務推動所遇到的困難,不僅沒有私心的協助,而且以開擴的心胸廣納百川,他也知道同仁難免會做錯事,不過做錯事就是領導者去幫忙他們的最好時機,也可以讓他們了解主管的支持,「國美館同仁的專業素質高,領導者不可能用權威去領導他,權威要放到比較低,一定要專業領導、創新領導。」除了專業與創新,梁永斐也相當注重感動領導,他認為行政領導是一種感動人的藝術,國美館在對外接觸,敦親睦鄰的過程中,若沒有讓人家感動或讓人家感覺到,他覺得這個組織就是沒有張力和親和力,國美館有很多的素材,可以有很多的感動,尤其是每一個藝術家所留下的作品背後都是感動的故事,「只是我們沒有去發掘,那這部分是以後我們要去努力的。」梁館長如是說:「每一個人都在寫歷史,藝術家更是用他的生命在寫藝術史,那如何讓這個故事跟臺灣這片土地去連結,跟人民連結而產生感動,所有的藝術品放到典藏室裡面,它就是一個物品、一個資產,但價值感會沒有,我們應該跨領域去思考,甚至去借外展,不只是公部門,其實私部門也可以借,只要他們的場地條件適合也可以借,這是全民藝術,要讓全民感動。」他始終認為,如果能把其他館所的典藏品整合起來發揮最大的效益,那就是無牆美術館,「全國美展」首次巡迴展出就是跨館結盟合作的開始,十月在國美館展出後,即陸續到臺南及臺東生活美學館兩地展出部分得獎作品,增加年輕藝術家的曝光機會;另外,「茲土有情—席德進逝世40周年紀念展」也開始巡迴展,將陸續到嘉義市立美術館、國父紀念館、屏東美術館和宜蘭美術館合作展示。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梁永斐在「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行前記者會與貴賓合影

說到席德進,梁永斐說他走遍臺灣各地,用創作來表達他用生命愛臺灣,譬如說他畫的武陵農場,畫裡每一朵花都插在臺灣的土地上,繁花盛開,他覺得應該要好好盤點席德進的所有典藏品,他的作品有沒有跟土地和人民連結?有沒有讓人家感動的過程?如何透過跨界結合讓更多人可以發現席德進的臺灣之美,這些都在梁永斐的計劃當中。而挖掘作品背後的故事,梁永斐已經在做的是「作伙回國美-打開典藏珍寶盒」,第一檔藝術家是陳慧坤,讓陳郁秀回來看他爸爸的作品,「這裡有很多故事我們不知道。她媽媽是第三個太太,她就是三媽生的,前面生的孩子都夭折,所以她被生出來時大家都很緊張,爸爸就畫了媽媽抱著嬰兒,嬰兒就是陳郁秀。」第二檔是林玉山,全家族二、三十人坐遊覽車來,有的還拿著拐杖,「因為林玉山把作品全部捐給國美館,我們邀請他們進典藏室來看,第一個看作品完美無缺,第二個看我們修補的結果,第三個就是讓家人來講作品的故事,大家在當場分享了很多喜怒哀樂。」梁永斐認為藉由家人講故事會有很深的連結,這些才是有故事的藝術史建構,有別於透過學術撰寫的藝術史,而且他覺得典藏品的應用跟加值不能再用財產管理的思維,而是要用故事連結凸顯典藏作品的價值,加值運用則是要典藏作品跟人民接觸。


國美館梁永斐館長與席德進學生及好友曲德義、黃步青、林柏樑、黃義永等參與「作伙回國美-打開典藏珍寶盒」活動合影(本相片由國美館提供)

邀請前輩藝術家陳慧坤、林玉山以及席德進之家屬、學生與好友等造訪本館,了解藏品保存維護工作(本相片由國美館提供)
 
疫情期間各美術場館相繼推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線上展,國美館五月中旬至七月底受到疫情三級警戒的影響而休館,相關展覽及活動籌備並未停止,甚至配合疫情無法開館情形下,國美館製作了許多不同型態的線上觀賞模式,增加更多線上資源,如「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近用體驗Here I M今天來看人物畫,相關的手語介紹影片以及展覽相關人物畫的口述影像導覽影片均上線;「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特展邀請臺中文史復興組合的創辦人張翰文老師,以錄影的方式進行線上教學;針對「赫威•托雷玩藝術」教育展,取得藝術家授權,每日於本館IG限時動態以一則藝術家創意動手做引導影片,引領家長在家帶領家中幼兒一起玩藝術創作;「2021數位藝術策展案「Æthereal 逸菲蕾遨」辦理兩場的線上直播藝術家講座及一場線上技術分享會和觀眾互動;《藝術宅到家X線上教學》生命訊號讀譯工作坊於課前將電子材料宅配到家,搭配線上直播教學,讓參與者在家就能跟著藝術家一起學習跨域創作。另包括去年的「第19屆國際版畫雙年展」、「禽獸不如 臺灣美術雙年展」也都製作了360度環景VR線上展廳、策展人導賞等多種數位樣態,如實呈現實體展場的佈局,並且可清晰看見參展作品的圖像及介紹,讓民眾在家驅動手指,便能一覽無遺地遊走於展覽現場。不過雖然推出眾多的線上服務,根據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公佈的『在家逛遍美術館、博物館!臺灣10大「線上展覽」』的網路聲量排行榜中國美館僅拿到第三名,梁永斐說:「事實上我們將線上展覽的呈現回歸到策展人和研究人員的專業領域,並沒有選擇走網紅的路線,難免在聲量上會有些吃虧。」他也認為行政領導就是要履行窗子跟鏡子的哲學,如果做得不好要自我反省,就是對著鏡子,做得好透過窗子,看的都是同仁的功勞。「當然我們將所有的資源做了盤點,重新組合,包括影片、書籍的上架,疫情過後,以後展覽勢必要做線上,不過我們不一定會跟著聲量走,展覽還是要有一定的質量,我們會加強在行銷面的工作。」在梁永斐的認知上,他會希望將線上展覽的重要策略在於和國際接軌,所以要建構多語版才能透過線上同步展覽在國際上讓更多人看到,不過他也發現目前現有研究的外文翻譯太少,包括文字和語音的翻譯都不足,需要積極來補做建置,而記錄片目前大都是中文和國語,再重製錄音成日語版和英語版較為容易,可是出版品就會有相當的難度,若用其他語言版本重新出版加上翻譯的成本就會相當高,梁永斐覺得這也許可以跟國外的藝術場館來合作,透過彼此協助互相翻譯藝術著作,這個方式或許可以加速國內藝術走向國際化。



梁永斐館長發表就職週年感言(本相片由國美館提供)
 
梁永斐也觀察到線上展覽確實有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有些線上展的作品確實有些模糊,還有錄音的品質也不是很好,那這部份我們要納入品質管制,我們會研擬出相關的SOP,透過SOP對線上展覽的品質來把關。」他指出這問題的核心在於年度計劃的源頭控管,他說:「我們會在每一組的年度計劃分為半年追蹤,根據這半年內的重點計劃再區分出整合型、行銷型、影音型、線上展的型態提前規劃,這樣各組的工作重點就能掌握,然後每一檔展覽都是各組通力合作才能達成,研究、典藏、策展要充份合作,彼此瞭解工作進度才能整合,我現在會充份授權給各組去跨組討論,統籌控管,再將結果一起彙報。」他對每一檔展覽所關注的是創新活動的規劃、財務策略的規劃和行銷策略的規劃,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在計劃追蹤的同時,梁永斐也要求每個展覽要去思考外部資源,包括媒體協力的資源都要納入,尤其受到疫情影響,例如雙年展的運輸費用已提高數倍,原先編列申請的經費根本不夠支應,這個就會是在年度計劃規劃是無法預測的,所以他深知每一個展覽計劃都要提前管控,同時透過贊助資源,需要企業、財團法人、基金會等的Sponsor,再加上媒體行銷的運用,才能把一個好的展覽做完美的呈現。後疫情時代,線上展覽勢必成為未來的趨勢,也是美術館需思考的部分,當然這些線上虛擬展覽不能完全取代實際到訪美術館所感受到的空間氛圍與實際藝術作品的觀賞感受,但對於無法前來觀展的民眾,卻是最佳的參與方式,就有民眾反映說海外存珍的線上展覽很精采,可以隨時瀏覽展場外,更可透過策展人的導覽來深入了解作品意涵。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盛大開幕典禮
 
國美館受文化部委託,每年都會出版十位藝術家叢書,五部藝術家記錄片,還有三位攝影家的叢書,梁永斐在上任時曾談到需要有更實質的創新作法:「原先我就要求今年開始讓這些藝術家舉辦座談分享給民眾,例如到母校或回家鄉去辦講座,不是出書就結束,要把成果灑出去,讓更多民眾了解優秀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以及生命淬鍊,才有出版的意義功能,雖然今年因疫情有一半沒有辦成,不過現在獲得的好評是非常正面的,像吳弦三到宜蘭去講就引起旋風,柯錫杰他太太在臺南生活美學館、劉興欽在他就讀的臺北市立大學、楊熾宏到他授課的臺灣藝術大學、吳瑪悧則是在臺北當代美術館進行講座。」他覺得藝術家要跟土地連結,要去分享生命的韌性和創作的視野,因為這些都無價的,而不是像以往出版完就結束了。現階段民眾對多媒體影音的偏好度的確很高,但考量優質紀錄片的製作成本也很高,要增加片數有相當大的困難,所以國美館會重新整合已完成的46部藝術家紀錄片,在美術館網站上上架,讓民眾能不受時間及地域的限制自由瀏覽、輕鬆閱讀,並有利於將臺灣藝術史及藝術家們的故事傳播至世界上的各個角落,此外,國美館的許多展覽也會拍攝製作短視頻作精要的介紹,梁永斐說:「我希望這要是滾動式的,讓藝術家回到家鄉去講,回到母校去講,回到當地的美術館去講,每一年都要辦下去,包括攝影的部份我們也會追加進去,讓攝影中心來承辦。」藉由藝術家們親自分享其藝途發展與創作理念,帶領大眾深入了解藝術家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的創作歷程,以此來推廣臺灣美術史,並活絡臺灣藝文單位的合作交流。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梁永斐與參與貴賓一同歡慶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本相片由國美館提供)
 
梁永斐帶點自豪的表示:「今年其實有幾個展覽包括陳銀輝跟何肇衢兩位九十歲以上的藝術家,還有席德進的巡迴展,都是沒有在今年的年度計劃裡,大家都覺得不太可能,但我還是順利的把這幾個大展推出來,加上席德進的基金會因為經過改選由我接任董事長,除了辦全國巡迴展,還有就是他的墓園修護,花了一百多萬修護完成。」至於明年的計劃,目前可以透露的是,備受大家好評的臺灣國際光影節,將率先於今年聖誕節啟動點燈,橫跨明年春節,希望在戶外園區帶給更多觀眾更豐富的城市風景和藝術生活。梁永斐接著表示:「另外,我們針對還在世的藝術家,經過學者的推薦,在各藝術類別和兩性平權可以兼顧的前題下會規劃最多三位的展覽;而針對往生的藝術家,他們曾經對這塊土地奉獻心力,一百歲、一百一十歲和一百二十歲的前輩藝術家我們也會來進行策展,同時也聯合藝術家世居當地的美術館一起展出,例如明年一百歲的莊世和是世居在屏東,那我們辦展覽時能不能也到屏東美術館一起巡迴辦展,或是新竹的蕭如松也是一百歲,一百二十歲有新北的李梅樹,回歸到他自己的故鄉土地,跟當地美術場館結合在一起策展。」因具體的計畫因為還在籌備中,更多細節需要在明年初才會有更多資訊發布。另外也有提到全國美展,「目前有十一個類別,那設計部份一直想要加進來,的確以前曾有過但後來取消了,辦的太龐大我是覺得並不是好的,所以我們現在正在進行諮詢,針對如何去辦理的部份會進行討論,有沒有可能逐年分不同類別,採類別雙年展的型態,然後將獎金提高,畢竟每一年就作品風格比較是不太會變的,然後再結合外縣市的展覽,例如臺南生活美學館、臺東生活美學館。」相關的細節要請各位期待。梁永斐也透過這個議題提出另一個看法,他認為國家美術館並不是只有辦展覽而已,另一方面也要去輔導各縣市的展館,尤其是典藏室的建置也非常重要,還有制度跟人員的配置、相關設施有沒有同時提升,他希望各縣市展館的專業功能能夠提升,有能力來展出珍貴的典藏作品,國美館會很樂意協助將典藏品分享給各場館共同策展,一起來推廣全民藝術。


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蘇憲法(左1)與恩師陳銀輝教授伉儷合照(右1及右2)(本相片由國美館提供)
 
經常親近梁永斐的人都曾聽過他說:「我是在創造價值的人,是為價值而努力的公務員。」不過價值的定義是什麼,他認為第一是要讓民眾親近國美館,要讓同仁信任他,而且要讓所有展覽的品質到各方面的服務都能夠提高,第二是把所有的人員放在最適合的位置,才能夠發揮到最高的效率,第三是結合外部的支援,創造更大的效益。他覺得要讓老百姓感受到國美館的存在,感覺到國美館的好,感覺到國美館的溫度,而這就是所有同仁打拼努力的過程,包括一通電話,一個肢體語言,包括跟藝術家和策展人的互動,都是難能可貴的價值,而價值是要透過不斷的累積,所以他常說國美館是臺灣藝術家的家,也是人民參與全民美學的一個重要的殿堂。他說:「我是覺得說國美館不是高高在上的,雖然它的層級是國立的,所以展覽品質要是國立的,但是行政處理的時候,國立的價值就結合地方,結合同業異業聯盟和資源的整合來創造更大的價值,創造更多的邊際效益,這過程裡面一定要去親近這個地方的人民和土地,如果國立的單位不被當地去支持,那這個組織就會是冰冷冷的。」梁永斐初上任時說:「愈在地化就愈國際化」,所以國立臺灣美術館更要努力地為臺灣的藝術家來服務,就會愈加的國際化,他認為臺灣藝術家是重要的寶藏,因此上任後就去拜訪陳銀輝、倪朝龍、何肇衢、李轂摩、陳輝東、謝里法等多位資深藝術家,因為他們窮其一生投入創作,灌溉臺灣藝術沃土,所累積精采的藝術寶藏,值得大家去了解挖掘,國美館除了積極辦理臺灣美術的蒐整與研究推展工作外,也陸續開啟公立美術館將典藏資源推出於地方分享之特例,實踐他所提出的「無牆美術館」的理念,以及能達到「中央」、「地方」、「人民」、「基金會」四贏的目標。接下來他更期許要整合國內的資源,透過管道到國外去展覽,「我覺得這一步,我們接下來要積極去做。」讓臺灣的藝術創作能量能更為國際所見。


梁永斐經常會形容自己「我是在創造價值的人,是為價值而努力的公務員。」
 
在公職服務30多年,梁永斐到國美館是第一次離開臺北的工作經驗,他覺得他的價值是要為使命負責,以他開創型的個性,他會用熱情和專業讓同仁願意接受他的領導,認為以前的公務員多半是在內部辦公,但現在的公務員則要多跟外面接觸,他回想到當時剛來的時候,剛好有幾個大展如國際光影節、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威尼斯雙年展,但碰到疫情,本來光影節幾乎展不成,國外藝術家來不了,但最後同仁們用視訊讓展覽正常開幕,後來也打破第一屆的參觀人數記錄,他回想當時所做的決定:「天天看著疫情報導擔心無法開辦,我則是在等待時機,為什麼?因為我知道藝術家辦一個光影節賺取微薄的利潤,我們應該把它促成,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我就不會為行政而行政,我會考慮到藝術家他的收入,藝術家的生活我感同身受,所以我這次光影節不但辦成了還獲得許多好評,我還介紹了建築師來看展覽,幫藝術家媒合,讓藝術跟建築結合在一起,創造更大的藝術經濟。」也因為疫情的關係,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主辦方一直沒有宣佈停展與否,也因此錯失了很多sponsor的經費,梁永斐回憶當時的過程,他說:「那時我們開始進行危機控管,貨櫃運輸還是要提前訂好,最後若沒辦,錢浪費了也要先做好所有的準備。」他當下告訴同仁:「危機形成是常態,要隨時做好危機控管的心理準備,主動發掘危機的存在,進行評估才能有效控管,我們不怕危機來。」接著他就請同仁去清點作品和貨櫃需求,船公司告之船期要九十天,當時他就先跟部長報告說不出發不行,如果最後不展,船運來回大約需要100萬也是要花的,還好船公司在缺櫃缺船的情況下充合配合國美館的安排,順利將作品運到了希臘,再來威尼斯雙年展確定辦展,前往的人員要大幅精簡,從原先規劃的20多位到只有8位能成行,威尼斯現場再找佈展外工來做,最後在同仁各方面都有注意到細節逐一克服,也順利展出。然後梁永斐又回想到《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許照信董事長在五月回臺灣由總統接見,頒完文化獎章的當天晚上就宣佈三級警戒。接著他也因為操勞過度身體不適去住院,他說:「為什麼會住院,因為來這裡就是要努力,也可能是承受太多同仁的負能量,可是同仁們在抱怨完了之後,就轉為正能量了,也因為我有太多的使命感,行程都排的滿滿的,也把自己的能量耗盡,所以要住院補充一下。」可是這次的住院對他而言,他覺得是好的,他有感而發的說:「因為當生命遇到最脆弱的時候,一定要會有覺醒跟覺悟,我的同仁和組長都來看我,他們知道我這段時間很努力也持續的幫助他們,大家一起努力的過程也得到他們的信任,所以大家都會好好做,因為我們的政策方向都清楚了,我的高度和理想他們也都知道了,所有人的本位主義都打破了,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家和萬事興,很多時候大家就會團結在一起,沒有什麼事情不能處理好的。」梁永斐館長在上任週年茶會時細數這一年之中的點點滴滴:最深刻的是:今年五月生病住院,美術館同仁到醫院探望。最快樂的是:召開國美館員工座談及針對社區鄰里的說明會,了解內心想法。最緊張的是:攝影文化中心開館前一天,才得到臺北市政府的許可;以及今年初國際光影節因為疫情作品延遲到館,可能無法如期開幕。最期望的是:所有工程能夠如質如期完成。最難過的是:我的秘書因病過世,由衷希望大家都能重視健康檢視的必要性。最感動的是:為志工隊募集制服資金,將國美館重要典藏林玉山的《蓮池》穿上身。


國美館志工隊與國美館組室主管合影(本相片由國美館提供)
 
國美館研究發展組長蔡昭儀認為這一年來:「《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諸多活動,以廣納百川的態勢開展;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面對工程、空間整備、試營運、開館維運的諸般阻滯,他以篤實履踐、即動即行的決策與超機動的跨機構協調部署,讓一切纏繞的困境即時化解,迎來一個新館的誕生。梁館長創造了轉瞬即逝的一年間諸多的「可能」與「不可能」!」去年11月2日梁永斐上任時,在部長三感(歷史感、價值感及國際感)一力(創造力)政策的指引下,他提出「三好、五共、七大目標」,期以「好心情、好工作、好團隊」帶給國美館新氣象,並打造「共願、共信、共力、共鳴、共好」的優質團隊,輔以七大目標包含「診斷把脈,解決問題」、「軟硬兼施,提升效能」、「價值運用,跨界創新」、「建構藝史,深耕臺灣」、「國際交流,看見臺灣」、「同業異業,資源無窮」、「攜手共創,藝術經濟」等,帶領國美館邁向另一嶄新階段。他覺得「集眾人之智才能成眾人之事」,這一年來政策已經慢慢的在落實,相信藝術家會有感,人民也會有感,原以為去年的事件衝擊和疫情影響下,今年可能會慘不忍睹,不過他這時反而滿懷感謝的說「我想行政領導就是一個感動人的過程,也是感動人的一種藝術,我覺得同仁現在已經有溝通的機制,互相共信,共好,共願,他們原就有很清楚的策略規劃,而且我們也會相互支持,我相信國美館接下來會愈做愈好。」國美館能在後疫時代締造一項項的美術館創新服務作為,後續更將積極推動臺灣藝術史及攝影史的工作,推動同業異業結盟、多元跨域及無牆美術館的任務,進一步完成「國美躍昇─邁向國際級美術館建構計畫」,打造國家級的「臺灣兒童藝術基地」,善用全國藝術資產,嘉惠全國民眾,也會善用科技加值讓世界看到臺灣。

國美館「兒童美術教育領航中心」一期空間,啟動儀式邀請親子觀眾等不同族群共同「入厝」(本相片由國美館提供)


(藝文報報新聞採訪/攝影/鄭鈞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