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及原民會攜手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 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創立近30年首見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
發佈日期:2021-12-08
在文化部及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推動下,澳洲「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The 10th 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隆重呈現「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BETWEEN EARTH AND SKY: INDIGENOUS CONTEMPORARY ART FROM TAIWAN),12月4日正式對外開展,為「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創立近30年來,首度策辦,同時也是澳洲首見的臺灣原民當代藝術大型特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為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and Gallery of Modern Art)主辦的旗艦展覽,是澳洲唯一以亞太地區當代藝術為主軸的國際展會。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吸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策展團隊近年數度訪臺考察,進而邀請位於屏東大山地門的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參展。
文化部駐雪梨辦事處文化組自去(2020)年成立起,即展開和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合作,協助臺澳之間的文化交流。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臺灣策展團隊無法赴布里斯本場勘,澳洲策展團隊也無法赴臺實地訪問藝術家,大幅增加了整體作業的複雜度。歷經近兩年籌劃,臺澳策展團隊共同克服了重重困難,透過遠距完成了這一項創舉。
館長克里斯.塞納斯(Chris Saines)表示,「自1993年開始,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就一直在探索我們這個區域充滿活力的文化,我們致力於展現來自這個區域各方原住民族藝術家多元的作品。在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我們特別興奮能在文化部與駐雪梨辦事處文化組的支持下,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合作,呈現這項共同策展計畫,讓現在來美術館參觀的成千上萬觀眾可以有機會看到這些作品。我特別要感謝共同策展人徐文瑞、伊誕.巴瓦瓦隆與本館的當代亞洲藝術策展人魯本.基汗(Reuben Keehan),以及每一位參與的藝術家。」
對於本次策展理念,徐文瑞說明,天與地之間,是萬物,是一切,是生生不息的力量。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寓意著人類和宇宙萬物的關係,以及其他物種共生共存的生態智慧。在祭典中,在社會制度中,在千變萬化的藝術表現中,原住民族維繫著萬物和諧共存的律則。對於臺灣當代藝術的意義,徐文瑞指出,過去20多年來,臺灣藝術家未曾缺席「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期間也曾有原民藝術家受邀參展,但此回展覽是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發展40年來,第一次以特展的形式參加「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意義格外重大。
伊誕.巴瓦瓦隆也指出,本次參與的8位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不同創作媒材的藝術家,融合自身的語言與神話,試圖重新詮釋其面對當代性的宇宙論與生態學。3位女性藝術家阿儒瓦苡.篙瑪竿(武玉玲)、尤瑪.達陸及魯碧.司瓦那從纖維藝術創作的紡織纏繞過程,探討自身的土地、文化、語言、神話與生命根源的當代訊息。年輕藝術家東冬.侯溫與陳彥斌以影像記錄批判殖民化與現代化帶來的傷痕,並反思追憶民族的傳統。以陶藝創作的瑪斯斯格.金碌兒(雷斌),傳遞了臺灣原住民古老的圖紋符號也是一種語言介面,藉由儀式創造關係線與神聖性。而兩位平面視覺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與安力.給怒(賴安淋)的作品也畫出族群的生命印記、神話故事及生態反思的當代課題。
策展人魯本.基汗表示,非常開心能策辦「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本特展是從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宇宙觀、神話出發,重新思考人與土地及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其他物種之間可能的未來關係。他很興奮可以呈現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的多元與創新給昆士蘭州觀眾,將臺灣原民當代藝術豐富活潑的藝術表現置於亞太地區,與藝術家們一起對話。
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共有69個展覽項目,來自30多國共150位創作者,展期至2022年4月25日。
尤瑪.達陸《生命的迴旋系列-如舌之布》(上);瑪斯斯格.金碌兒(雷斌)《對話‧信物》(下)
伊誕.巴瓦瓦隆《土地與太陽的孩子系列》
東冬.侯溫錄像裝置《3M-MLUQIH_傷》、《3M-MHADA_熟》、《3M-MSPING_妝》
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https://reurl.cc/35V21l
(藝文報報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