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雄獎」藝術能量綻放—新銳創作共譜當代視覺新篇章
發佈日期:2025-03-27
高雄市立美術館年度重要藝術盛事—「2025高雄獎」頒獎典禮於22日隆重舉行,見證當代藝術的創意激盪與時代對話。作為台灣當代藝術的重要獎項之一,高雄獎以其前瞻性與包容性,持續發掘新銳藝術家,推動當代藝術創作的多元發展。本屆首獎由丘智偉、林弈軒、王仲平三位藝術家奪得,各獲頒50萬元獎金,此外,「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由葉俊麟獲得,「聚和國際環境永續特別獎」則由張君慈摘得,另有五位評審特別獎及16位入選藝術家同獲殊榮。
高雄市市長陳其邁(左2)頒發首獎予2025高雄獎得主
高雄市市長陳其邁於典禮上表示,高雄近年來不僅在經濟發展、國際連結上取得亮眼成果,在文化藝術領域亦展現豐沛創造力。他強調,「高雄獎」是最能體現城市精神的重要藝術獎項,期許年輕藝術家能透過作品呈現對社會的思考,並持續挑戰自我,拓展當代藝術的新可能。
高美館代理館長林羿妏表示,「高雄獎」已邁入第29屆,見證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與變遷。今年特別將「優選獎」改為「評審特別獎」,並增設「聚和國際環境永續特別獎」,鼓勵藝術家關注生態與減碳議題,呼應當代社會與環境變遷的討論。
2025高雄獎複審評審團總召陳明惠(右3)頒發評審特別獎予黃奕翔、蕭卓宇、賴科維、何宇森以及劉怡君
藝術新銳崛起——探索媒材、空間與社會議題
本屆首獎三位得主皆以獨特視角回應當代社會,展現對藝術形式與媒材的深刻探索。
-
丘智偉《河邊的巨大之物》 透過雕塑、投影、聲響與攝影燈箱,重構被忽視的都市空間經驗,引領觀眾重新思考記憶與城市變遷的關係。
-
林弈軒《快樂核世界公司》 以誇張的色彩與構圖回應社群媒體時代的虛假表演,探討影像與現實之間的張力。
-
王仲平《平面的深度》 透過攝影與玻璃反射的視覺辯證,探問影像的本質,呈現觀看與被觀看的雙重思維。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總監何恩禮(左)頒發何創時特別獎予葉俊麟(右)
聚和國際董事長郭聰田(左)頒發聚和國際環境永續特別獎予張君慈(右)
此外,「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得主葉俊麟的作品《觀。自在》挑戰書法的傳統界線,展現文字與觀者之間的互動;「聚和國際環境永續特別獎」得主張君慈的《月潮搖籃曲:細胞》則以生物記憶與環境意識為核心,透過藝術喚起對自然與生命的關懷。
高雄獎——當代藝術的多元實驗場
本屆評審團由藝術家、學者與策展人共同組成,嚴謹評選出具有當代精神與藝術深度的獲獎作品。評審團召集人陳明惠表示,「高雄獎」不僅關注藝術的美學表現,更承載對社會、土地與生命的深刻思考。本屆作品涵蓋影像、裝置、繪畫、雕塑等多元媒材,探討記憶、科技、身分認同與社會批判等議題,反映當代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回應世界。
《2025高雄獎》首獎得主林弈軒(右)為陳其邁市長(左)介紹其作品《快樂核世界公司》
高雄獎的得獎與入圍作品已於高美館4樓展覽室展出,展期至4月20日,觀眾可近距離欣賞當代藝術的多元面貌。高美館期待透過「高雄獎」,持續推動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為藝術創作者提供更具影響力的舞台,並邀請大眾共同見證這場藝術的視覺盛宴。
更多資訊請至高美館官網(www.kmfa.gov.tw)或「高雄市立美術館」臉書與Instagram查詢。
【獲獎名單】
高雄獎:
丘智偉《河邊的巨大之物》
林弈軒《快樂核世界公司》
王仲平《平面的深度》
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
葉俊麟《觀。自在》
聚和國際環境永續特別獎:
張君慈《月潮搖籃曲:細胞》
評審特別獎:
評審賴香伶/黃奕翔《沉默練習曲》
評審陸先銘/蕭卓宇《變動的複數主體性》
評審蔡佩桂/賴科維《一些杯子》
評審陳明惠/何宇森《南方雪系列》
評審姚瑞中/劉怡君《暫時離開》
入選獎:
曾芷郁、蔡名璨、林餘慶與魏杏諭、莊仟廷、傅聖雅、廖哲頤、劉智淵、梁芸睿、李侑誠、張志達、范章晟、梁瀚云、田欣以、鄭育、劉靜怡、黃姿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