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館「信仰迴路」展,疫情下的人心如何藉由信仰找到力量
發佈日期:2021-07-30
去年臺南市美術館的「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深受觀眾喜愛,獲得許多參觀民眾好評。今年度延續宗教與民間信仰脈絡,以疫情下的人心為題,本周推出「信仰迴路」展,探看人們在經歷災困時如何藉由信仰找到寄託與堅強的力量。去年的「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展現宮廟建築美感與祭儀藝術,並以較廣泛與淺層的通論角度,觀看傳統宮廟在宗教與視覺形象的各種可能性,尤以傳統與當代之間視覺的過渡與對話,試圖在展示場中激盪且突破觀眾對於宮廟藝術想像。開啟探討、連結宮廟文化與藝術的另一種嘗試。而今年全新的「信仰迴路」展,同樣以宮廟儀式所產生的視覺藝術作為出發點,並研討人心的恐懼為何物,又如何依託於民間信仰的神明、家將或是儀式,以求消災解厄。本次展覽題名為「信仰迴路」,講述人們在經歷災害、恐懼後,投身信仰,最終在身體與精神寄託中依歸、昇華、幻滅或重生,如同迴圈般的循環狀態。
自疫情升溫以來,各類宗教集會活動暫停辦理,許多大型傳統儀式也相繼延期或取消,連臺南這座擁有最多宮廟,身為臺灣信仰文化的精隨之城市,亦不見昔往繞境、出巡等熱鬧景致。因此,臺南市美術館作為臺南藝術樞紐,企圖藉由本展覽扮演信仰的媒介與平台,呈現藝術家以不同視角的觀察,透過創作探討人與信仰之間的迴路關係,以及那些暫時缺席,卻未曾消逝於臺灣人日常的信仰儀式。
「信仰迴路」展共分為三個展區,第一展區所展出的作品圖像及影像,表達人類面對未知的不安,以及面對生死的恐懼。第二展區藉由藝術家創作,表現臺灣民間信仰科儀文化,以及人類以儀式作為途徑,寄託鬼神回歸人世的秩序。而第三展區則從日常中的各式信仰,重思人與鬼神之間的存在關係,試圖於迴路中找到一種人類與信仰新模式。
原在七月初即要推出的「信仰迴路」展,因疫情關係延至本周六(31日)開展,乘載著喜愛「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的觀眾之期待,同時也讓民眾用另一種形式感受信仰得撫慰人心的力量與感動。盼在病毒仍蔓延全球的此時,所有人都能自外在謹慎防疫,從內心戰勝恐懼。
廖慶章老師去年的彩墨作品〈現象〉,連鍾馗都戴上了口罩。
現場也有展出在地藝術家蔡草如膠彩作品〈酬謝神恩〉。
觀眾只要靠近羅禾淋這件旋轉中的〈數位佛陀〉,透過鏡頭螢幕中的觀眾將扭曲變形,而佛陀反而轉成了一尊完整的佛像,是一件有趣的互動作品。
不僅有實體及互動式作品,現場也有影音藝術作品,需要觀眾親臨現場感受。
南美館本周末登場的「信仰迴路」展,藝術家以不同視角的觀察,讓民眾感受在經歷災困時,信仰撫慰人心的力量與感動。
「信仰迴路」
展覽期間:2021年7月31日(六)至11月14日(日)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K、L、M
展覽資訊: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256
(藝文報報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