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四任文化部長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
發佈日期:2021-03-24
首檔三展登場預展 國內珍貴攝影資產首度曝光臺灣攝影界於1994年在台北舉辦的第一屆臺北攝影節正式推動國家攝影專責機構的設立,在歷經廿七年的努力與愛好影像文化的民眾期盼,終於在今(24)日由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和國立臺灣美術館長梁永斐共同宣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自3月25日至4月18日展開試營運。首檔臺灣攝影策劃展「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由教授林宏璋策展;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則由現任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覽企劃總監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劃;記錄臺北館文資修復歷史的常設展「跨・交・通」,亦將同時開放展出。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在致詞時表示,他在出發前得知剛收到臺北市政府核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營運計劃的使用許可函,象徵國家攝影博物館的願景已正式邁出第一步,特別代表文化部長李永得向當時努力推動本案的臺灣攝影界前輩們以及攝影家張蒼松、張美陵、張照堂、簡永彬、莊靈等人,表達最誠摯的敬意與謝忱。同時也提到「歷史學家以史為鑑,攝影家則以鏡寫史」,就是用鏡頭來寫歷史,攝影術的發明改變人類對視覺影像描述與記錄方式,透過攝影鏡頭留存記憶,並呈現自然與人文的多元面向。在今日攝影不只是歷史影像記錄的工具、心靈記憶的載體,更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蕭次長指出,1871年4月2日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從廈門乘船來到臺灣打狗(高雄),自臺南到六龜拍攝一系列平埔族群照片,成為臺灣非常重要的影像資產。然而之後許多歷經歲月時光的珍貴攝影文化資產,不論是早期玻璃版、賽璐璐版底片、銀鹽照片、臺灣前輩攝影家的作品或是日治時期至戰後留存寫真館的底片、照片等,都逐漸面臨無法保存而損毀的危機。鑑於在全球197個國家233個地區計有超過150間以上的攝影博物館,但是在臺灣卻沒有相對專責研究與保存攝影及影像資產的機構,因此臺灣攝影界自1994年開始有成立攝影博物館的呼籲和期盼,至於為什麼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臺北館,次長語帶保留的說心裡有一個大的期盼,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有另外一個館舍來成立正式的國家攝影博物館。
攝影界在2007年6月成立「臺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處」,並策劃《影像就是力量---推動臺灣攝影博物館成立暨募款攝影聯展》在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展出,2008年成立「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但是這些期望像是進入暗房一樣,歷經漫長的等待,卻感受到一直不見顯影的無奈。直至2012年5月20文建會改制為文化部,攝影界也相應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行動聯盟」,提出「攝影是全民文化資產,臺灣需要國家攝影博物館」的訴求,終於獲得文化部正式回應。文化部啟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開始有系統的搶救散失各地值得典藏之臺灣攝影作品,並為所有典藏作品建立一統合整理平台及展示空間,讓典藏作品可以充分展示及運用。
國美館長梁永斐感動表示,今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啟動得來不易,歷經四任文化部長及攝影界的努力,如今攝影藝術的種子在臺灣沃土下已經發芽茁壯,未來除了舉辦國際、臺灣攝影家展覽之外,也將致力於社區的聯合、同業與異業間的聯盟,並將臺灣珍藏作品推向國際,促進國內外攝影界更加活絡。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自3月25日至4月18日,自3月10日起開始線上預約參觀,兩天內即報名額滿,民眾反應相當熱烈,這是好的開始。
今天出席記者會的貴賓有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梁晋誌、臺北藝術大學教授林宏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諮詢委員張蒼松、藝術家代表陳敬寶等,諮詢委員張蒼松則期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前年移撥國美館時,典藏作品約8,000件,經過國美館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典藏已經超過1萬1千多件。由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成立,目前在國外的珍貴攝影作品,都可能因為有這樣專業的攝影中心,陸續回到臺灣的懷抱。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致詞
國美館梁永斐館長手持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首日限量發行《PHOTOPAPER相紙》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記者會與會貴賓(左起)張蒼松、藝發司司長梁晋誌、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國美館館長梁永斐、策展人林宏璋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右)及國立臺灣美術館長梁永斐(左)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揭牌留下歷史性一刻
參展藝術家(上排左起)曹良賓、陳飛豪、梁廷毓、游承彥、黃英嘉、陳敬寶(下排左起)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召集人蔡昭儀、國美館館長梁永斐、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藝發司司長梁晋誌、策展人林宏璋、張蒼松齊聚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展覽內容
以鏡子為隱喻 探討二十世紀中期前的臺灣攝影史
以鏡子做為攝影的隱喻,「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從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視角,探討二十世紀中期以前的臺灣攝影史脈絡,並邀請9位當代攝影家以「藝術研究」計畫介入,作為展覽脈絡的回應與補遺。
策展人林宏璋說道,如果以一句話來呈現我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策劃第一檔臺灣攝影展的自我期許,就是如何進行臺灣攝影史的書寫任務。『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這個展覽探討的是拍攝者、被攝者、照片觀者間的三角關係,不是套用西方攝影史的既定方法,而是以臺灣為本位,不卑不亢地書寫臺灣的影像歷史。
展覽中涵蓋超過600幅珍稀的早期臺灣影像,出生於英屬殖民地的聖朱利安.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英籍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以及開業於香港的華人攝影師賴阿芳(Lai Afong)等,為19世紀最初記錄下臺灣的攝影家。展覽中最早的臺灣影像,可以追溯至聖朱利安.愛德華茲所拍攝的一系列臺灣原住民的肖像(1869-1870)。
本次展出的數本寫真帖中,隱含著多重的殖民與觀看角力關係,例如《臺灣和澎湖群島的回憶》在甲午戰爭後的1896年出版,佚名的拍攝者以旁觀者視角,如實呈現清領時期臺灣的傳統生活與社會樣貌;1914年(大正三年)發行的《臺灣寫真帖》則記錄了臺灣各地的風土民俗。日治時期臺灣人於各地開設的寫真館,如「二我寫真館」、「林寫真館」、「金淼寫真舘」等,則呈現另一種政權治理下的攝影視角。戰後臺灣的第一代攝影家郎靜山、彭瑞麟、鄧南光、洪孔達、張才、李鳴鵰等所拍攝的時代地景及日常生活影像,則萌發了具有自我意識的攝影觀察,攝影也逐漸成為一種掌握社會脈動及具現創作意識的載體。
同時,「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委託9組當代藝術家,包含陳敬寶、高俊宏、張乾琦、曹良賓、梁廷毓、陳飛豪、NIJ鬼島踏查日記、新加坡影像研究學者莊吳斌,以及菲律賓藝術家希林.施諾(Shireen Seno),以「藝術研究」計畫方式展出,轉譯或重新詮釋攝影資產,回應臺灣早期攝影史的脈絡,探究多元歷史書寫的可能。高俊宏以約翰.湯姆生《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中的福爾摩沙(臺灣)旅記部分為本,攜手高雄甲仙在地「湯姆生之路」研究者游永福,共同組織現地考察。陳敬寶從彭瑞麟擺盪於「純美術」(fine art)」與記錄之間的兩種攝影取徑出發,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曹良賓則以鑽研英國人喬治・尤維達爾・普萊斯(George Uvedale Price)的《北福爾摩沙的回憶》時遭遇的困境為起點,歸納出幾組關鍵字,如圖書、檔案、分類、典藏、價值等,並透過錄像的方式再現及轉化。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梁永斐表示,『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不僅展現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在保存攝影文化資產的決心,更以嶄新的影像策展觀點回應積累百餘年的臺灣攝影史。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展覽主視覺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展場
約翰.湯姆生,荖濃溪旁森林覆蓋的山丘
聖朱利安.愛德華茲,萬金庄的平埔男子
鄧南光,〈女性肖像〉
「塵與時」展世界巡迴 臺灣是亞洲唯一一站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覽已於3月8日搶先開箱重要展品。展覽巡迴全球 6 座城市,曾於巴黎 Le Bal 多媒體藝術中心、倫敦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Gallery)、加州攝影博物館等國際重要藝術機構展出。「塵與時」以一張曼・雷(Man Ray)拍攝杜象作品的神秘灰塵紀錄照片為引,思考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包含西方攝影史上許多知名的影像創作者與代表作品。展覽由國際知名英國策展人、現任美國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展覽企劃總監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展,臺灣為「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全球巡迴的亞洲唯一一站,亦是自2015年世界巡迴展以來的終站。
疫情之下,策展人大衛.卡帕尼也透過預錄影片,歡迎臺灣觀眾前來看展。策展人表示,透過〈灰塵滋生〉這幅影像,以及它與其他為數眾多的攝影作品之間的關係,也許就能講述一個跟過往的一百年有關的動人故事。我們也發現這個展覽似乎呈現出某種普世的吸引力,畢竟,塵土是無論何處都存在的現象。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覽主視覺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場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場
「跨・交・通」呈現臺北館建築歷史與古蹟修復再利用歷程
除了兩檔精彩的攝影藝術展,常設展「跨・交・通」回顧「臺北館」走過的歲月足跡與修復再利用歷程。1937 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為二戰前臺灣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設計風格為和洋混合風格的「興亞式」建築,其特徵為現代簡潔屋身、日本趣味裝飾及東方樣式屋頂塔樓。戰後歷經「臺灣航業公司」和「臺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見證了臺灣建築史和交通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進駐,使其轉型為推動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發展、溝通、跨域及跨國交流的類美術館空間,其在空間利用功能幾度轉變間,仍持續扮演「跨域、交流、溝通」的關鍵角色,賦予了古蹟以富含人文價值的新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拉近大眾與當代攝影的距離,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也於試營運首日發行《PHOTOPAPER相紙》,藉由易於閱覽的報紙形式,乘載展覽資訊與當代攝影知識,讓攝影文化無痕融入大眾日常生活。《PHOTOPAPER相紙》以疫情發生以來被廣為討論的「旅行」為核心主題,輔以「2020全球疫情下的攝影動態回顧」及「臺灣攝影場景側記」專欄,限量發行五千份,民眾可於各大美術館、藝文機構、獨立書店索取。
「跨・交・通」展覽主視覺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37年落成時(來源:《臺灣建築會誌》第十輯第四號(1938.9),無頁碼,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
時間:2021年3月25日至4月18日(預展,採線上預約制)
2021年4月20日至8月1日(正式展出)
週二至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301、302、303、305展覽室(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時間:2021年3月25日至4月18日(預展,採線上預約制)
2021年4月20日至7月11日(正式展出)
週二至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01、202、203展覽室(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藝文報報新聞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