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快速註冊 使用 Facebook 登入

或是

忘記密碼 | 重寄會員啟用信

快速註冊個人帳號

按下註冊鈕的同時,表示您已詳閱我們的會員服務條款,同意使用 191ART雲端美術館 所提供的服務及訂閱電子報。

已經有帳號了?馬上登入

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忘記密碼

新苑藝術【絲帶和棱柱-池垣禎彥】個展

發佈日期:2017-08-10

緞帶與棱柱-池垣禎彥之繪畫

「這些色筆的繪畫蘊藏了整個世界。」22 年前,藝評家三脇康生對池垣禎彥的作品作出了 這樣的評論。自此,池垣持續的線繪創作也成為其所有創作的原型。綜覽他目前出版的六 本畫冊,包括本書,我們是否能從這些作品中領略什麼?

首先,池垣的創作擁有一個不變的特徵,即他的作品並非以線條組成,而是由各式管狀物 所建構。池垣筆下的線條總是中空的,如水管一般。換句話說,藝術家並沒有追隨歐洲繪 畫的傳統途徑,如抽象的「線條」與其分割的面、線繪與上色的二元論、繪畫的揚昇1,反 而從最初便結合扭曲的畫面與細管狀物體,形塑出不俐落的線條。如此說來,這即是平面 一元論。這些細管物所建構的扭曲平面,在紙面上組成變化多端的形體。獨立的管狀物可 能會彼此重疊,卻從不會像線條一樣彼此交叉(互相分割)。結果是,不論這些線條組合看 起來多麼紛亂,池垣仍在畫面中維持安定的空間,讓這些線條在畫面中彼此衝撞、推擠。 池垣 1990 年代的繪畫中,他筆下的管狀曲線彷彿海葵的觸手,柔和地漂浮於畫面中,在畫 面四處建構出不特定的型態,而這些自由浮流、任意聚合的線條,便產生了某種旋迴反覆 的韻律。扭曲的平面組成了管狀,管狀又建構出各種形體,它們在紙面上漂流。這類的形 式創作過程,便是池垣雕塑作品的存在之始。在他的平面一元論中,紙面與地面並無區別。 事實上,在同一時期,他也創作很多中空管狀的雕塑品。

雖然 20 年以來,池垣的繪畫風格看似沒有巨大的轉變,但在西元 2000 年時卻有了顯著的變化(最初轉變的徵兆出現在他 1999 年的創作中)。表面上,這是來自其雕塑的反向影響, 但本質上來說,他試圖在平面一元論中,展現相當於線繪與上色二元論這樣的二元性。 池垣多數的雕塑作品呈現出交疊的銅版製成之方形管柱,直接置於地面。這反過來影響了 他的畫作,除了之前觸手狀的圓管,作品中另外出現了棱柱狀的方管(或者說是狹長的箱 狀物),即波狀緞帶與狹長棱柱的二極性。在其雕塑作品大多直接裝置於地面的影響下,他的創作開始出現水平的表面以及垂直的線 條,營造出與原本隨興浮游的畫面相異的中心舞台空間,或稱重力場,也就是說,出現了 浮游與中心舞台(表現性或基礎性)的二極性。

繪畫的物體型態也隨之產生了一些相關變化。原本的型態由漂浮、相互聚集的曲線組成,營造出一種浮游的韻律。然而,自2000年後,特別是從2010年代初期開始,這樣的過程被 倒轉了,既成的型態(特別是人物與臉孔、變奏的雙足與四足的生物與面具、幾何圖形、 建築物的型態)開始分解成管狀的群體。於是,表面上(紙面/地面)由管狀聚集出的形體, 其所營造的穩定結構消失於被解構的既成型態中,而畫面亦被增生的管狀物所填滿。被圖 像填滿的畫面宛如佈滿全身的刺青,再也不像以往穩定畫面的結構。這樣一來,既成型態 構築的穩定表面相比於畫面充斥著那些被解構的圖像與表面所形成的管狀圖樣,一如既往, 產生了具象形體與抽象圖樣的二極性。總結以上敘述,可產生池垣繪畫的模型如下:



在這20年當中,池垣的繪畫風格從形體的生成轉變為形體的解構,且不再呈現安定的平面一元論,轉而選擇了不安定性,在由三軸所劃分的八個象限中徘徊。

觀察各件線繪與其附註文字時,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都可以發現這三種二極性分別有特 定的意義。在浮游與中心舞台的二極性中,前者已相當少在近期作品中出現,所以可以推 測浮游等同於過去的創作模式、而中心舞台即為現下的創作模式。這也表示,浮游式的畫 作某方面來說是早期的創作。目前「圖樣」的極性已取代了先前浮游所扮演的創作模式。 如上述所言,「具象」是指單獨出現在穩定平面(中心舞台極性)下的形式,而「圖樣」,或 說「浮游」,則是指消解於充斥著圖像的形式與畫面。

緞帶與棱柱所蘊含的意思相當有趣。在一幅寫著「實在很難以文字表達這樣的經驗」的畫 作中,緞帶的形體被置入於棱柱(箱狀或封閉迴路狀的形體)。於下述的創作,我們便能 看到緞帶在棱柱組成的迴路中游動。如「纏繞緞帶」(CINTA ENREDADO)這幅畫,矩形緞 帶(cinta)的形體糾結(enredado)並轉變為扭曲的管狀。而在「面西的雕塑 2016」(Escultura al poniente 2016)畫作中,為面朝西方(al poniente)的棱柱所組成的雕塑(escultura)。

換句話說,緞帶代表著經驗/感性,是一種非結構性的、源於內在器官(如消化道、絨毛、黏膜皺褶等,或機器的內部構造,如彈簧或螺旋彈簧等)的元素。另一方面,代表著語言 與知識的「棱柱」,如同一個迴路,具備堅實的框架及結構。源於內在的緞帶於既定結構 中湧現,與此同時,其迴路及結構由更小的迴路充塞而成。甚至,正因棱柱型雕塑「面朝 西方」,我們也可以察覺到棱柱所隱含著「西方」的寓意。鑑此,池垣的畫作在藝術史中 的地位逐漸清晰。池垣的藝術創作並不孤獨。



塞尚有一句著名的箴言:「以圓柱體、球體、錐體詮釋自然;從全然的角度觀察世界。」。 當我們遵循著這個指示,將世界解析為圓柱體、球體、錐體等形體,並將這些形體置入箱 狀空間(立方體),結合這些立方體構築一個畫面,這明顯的就是立體派。然而,藝術史 並未將塞尚的話解讀作對基本事物的表述(典型),而是理解為將自然轉化為圓柱體、球 體、錐體(抽象化、主觀化),再去思考如何將轉化主體置入透視空間,如方型、圖紙等 畫面。這樣的思考模式,使得二十世紀上半葉許多偽具像(pseudo-figurative)(多為人形)的 抽象畫於焉誕生,其多屬立體派和超現實主義。像是杜象(Duchamp)一個純然由錐體、圓柱 體和球體組成的下樓裸女;畢卡比亞(Picabia)的機械造型畫作將各式各樣的主體,包括人體, 解構為迴路和工業設計圖的形式;伊夫‧坦基(Tanguy),或是羅斯科(Rothko)早期的創作將 狹長的管狀物伴隨逆光長影置於畫面的「中心舞台」(縱軸)等例子。此外仍有許多具象/抽 象的創作,是自曲線形與直線網格(箱型)的二極性與二元性延伸而來。池垣畫作中的二元性(緞帶與棱柱、圖樣和具象、浮游和中心舞台)同樣是依循著這樣的脈絡。

此外,考量到池垣最初是在墨西哥展開創作生涯,林飛龍(Wifredo Lam,1902-1982,古巴 藝術家,父母分別為中國人及非裔古巴人)會是一個有趣的參照。林飛龍受拉丁美洲傳統 藝術(如馬雅面具)的啟發後,在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特別是畢卡索的影響下開始創作,最 終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他將主體拉長為緞帶的形式,以諷喻的手法使其在畫面中充塞、 浮游。而在池垣的作品中,具體的圖像被解構為中心舞台上的緞帶及棱柱,在一些較極端 的案例中(雖然數量不多),圖像會消解在大量的圖樣中。在林飛龍的畫作中,圖像先是 轉化為緞帶,再遞變為獨特的長形諷刺畫。立體派及超現實主義對林飛龍的影響,完整的 體現在他筆下的緞帶,但即便如此,林飛龍的諷刺畫卻是一個難以歸類的混種組合,反映著他的種族及文化背景。雖然這是一個非歐裔藝術家受現代主義影響的例子,但我們仍能以此與廣泛運用拉丁美洲式圖像的池垣禎彥作對照。「緞帶」和「棱柱」反映了「非歐洲 傳統」和「現代主義」的雙重意義。正如池桓年輕的時候,選擇前往匯聚著非歐洲與歐洲 文化於一身的墨西哥。



所以,在池垣的作品中,「日本」是否代表著混種,就像中國之於林飛龍一樣呢? 換言之, 在三個軸線上,兩側端點的意義是否互相重疊,而非代表著兩種極端? 當我們看著池垣一 幅名為「矛盾女人」(Mujer Ambivalente, ambiguity)的作品時,緞帶和棱柱的交疊(模稜兩 可)正是女人(mujer)的形象。混種的過程是以「女人」的形象傳達,而非「日本」。「日 本」既非兩種極端,也不代表端點間重疊的過程,而是一個得以肯定兩者價值的元素。這 是我們已知的。這正是「虛無」。這種以中空管狀圖形組成畫面的基本風格,20年來屹立 不搖,並且自2000年起便貫穿這三個軸線。如此虛無沒有核心的一元世界,就是「日本」 所象徵的意義。池垣的作品將三條軸線導入「日本」的意義,構築出對立端點之間的聚合。 這正是「女人」、墨西哥、一個混種的世界,以及池垣禎彥未完的夢。


清水穰
現任藝術評論、同志社大學(Doshisha       University)全球地域文化學系教授。 定期為藝術/攝影書籍、雜誌和博物館目錄撰寫論文和評論。
摘選英文出版 :「The Art of Equivalence」,沃爾夫岡·蒂爾曼斯真理研究中心(Taschen,2005);
「新宿,索引」,森山大道(日本版權所有,2007),
「Fiction and Restauration of Eternity」,杉本博司:光の自然(伊豆攝影館/野原,2009);
「Daido Moriyama’s Farewell Photography」,森山大道(泰德美術館,2012)
「Guardian of the Void」Palais 雜誌 No.19 期(巴黎東京宮),2014。


Espacio con viento – 1,銅板、蝕刻版畫、焊料、壓克力墨彩,39.5cm x 42.5cm x 3.5cm,2016


展覽資訊:
【絲帶和棱柱-池垣禎彥】
展期:2017.8.11-2017.9.8
地點:新苑藝術   Galerie Grand Siècle 
地址:105 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51弄17號1樓
電話:02-2578-5630
開幕活動:8月11日(五) 晚間6點

(藝文報報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