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快速註冊 使用 Facebook 登入

或是

忘記密碼 | 重寄會員啟用信

快速註冊個人帳號

按下註冊鈕的同時,表示您已詳閱我們的會員服務條款,同意使用 191ART雲端美術館 所提供的服務及訂閱電子報。

已經有帳號了?馬上登入

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忘記密碼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藝術家創作生涯最大展出-北美館

發佈日期:2021-04-30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自5月1日至8月29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本展由日本東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策劃,為國際知名藝術家塩田千春(Shiota Chiharu)創作生涯至今最大型且全面性的展覽,包含數件大型裝置,另有雕塑、行為藝術錄像、攝影、素描以及舞台設計及其相關圖稿等,邀請觀眾細細體驗藝術家25年來超過100件觸動人心的創作。

今日(30日)舉行記者會,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蔡炳坤副市長,以及文化局蔡宗雄局長、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廣報文化部長村鳩郁代均到場祝賀。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在致詞時表示:「臺北市立美術館在一九八三年成立,占地六千坪,這是臺灣第一座當代藝術美術館,它兼顧了研究、教育、推廣,在過去三十多年當中,曾參加威尼斯國際雙年展,北美館是實踐臺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最佳藝文場館。」柯文哲市長接著指出,臺北市有當代藝術館、寶藏巖藝術村還有松山文創園區,更重要的,他希望在卸任之前北美二館可以開工,和北美館串連起來成為亞洲最大的當代藝術中心。「我們要把台北人共同的記憶變成有文化的展現,音樂跟藝術都是無國界,我要再次感謝塩田千春女士帶來珍貴的作品與台灣人民共享。」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提及塩田千春藝術家和他同在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就讀,並指出「塩田千春二零一九年在日本的森美術館首次展出,吸引了六十六萬觀眾前往欣賞,因為疫情的關係,其他的國家都紛紛取消了展覽,所以臺北市非常幸運可以成爲塩田千春大展的國際巡迴第一站,藝術家塩田千春這次帶領著七位工作人員從外國飛到臺灣,經過了長時間的隔離,親自的參與佈展才讓這個專案得以成功,而北美館也出動超過五十位以上的專業人員來協助展覽。」王俊傑館長同時也提到「在當代藝術裡面裝置是一個特殊的表現的手法。可是這個裝置的手法在塩田女士的作品裡面,她用了一個非常沉浸式的方式,讓觀眾、作品、藝術家完全在那個空間裡面被融合為一體,提升了創作很高的一個層次。」
 
塩田成長於大阪府岸和田市(Kishiwada),現居柏林。於京都精華大學(Kyoto Seika University)美術學院就學期間主修油畫,並於雕塑系擔任村岡三郎(Muraoka Saburo,1928-2013)的助手,期間以交換學生身分前往澳洲國立大學藝術學院(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就讀時,開始創作裝置與行為藝術。受到波蘭纖維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Magdalena Abakanowicz,1930-2017)啟發,塩田在1996前往歐洲發展,並先後師從行為藝術先驅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1946-),以及德國藝術家瑞貝卡.霍恩(Rebecca Horn,1944-)。此後,塩田活躍於各大美術館及畫廊,也參與許多國際展覽如雪梨雙年展(2016)、基輔雙年展(2012)和橫濱三年展(2001)等,更是2015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至今總共參與了三百場以上的展演活動。 

塩田的作品以具現無形的回憶、焦慮、幻夢、寂靜而著稱,她探詢普世問題如身分認同、界線、與存在等,觸動觀者深層的情感,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皆為之著迷。本次展覽以她最為人所知,無數細線纏繞空間或物件的大型裝置為節點,企圖牽引觀者穿越無以名狀的雜緒念想,在她織羅出的維度中展開身心靈的旅程。展覽由一艘艘懸吊半空中、以白線細密纏繞的船列所組成的《去向何方?》(Where are we going?, 2017/2021)揭開序幕,導引觀者踏上探索的路途;《不確定的旅程》(Uncertain Journey, 2016/2021)則以滿佈300平方公尺空間、糾纏交織的紅線表現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狀態,映照出藝術家內心世界;《靜默中》(In Silence, 2002/2021)來自於藝術家童年記憶中一場大火後棄置現場的焦黑鋼琴,千絲萬縷的黑線串起寂靜卻清晰的記憶與感受;《集聚──找尋目的地》(AccumulationSearching for the Destination, 2014/2021),以紅線懸置空中、層疊遞進的大量行李箱,遙想人們懷抱著什麼生活想望而遠走他方? 

展覽伊始呈現塩田一路走來的創作生涯,透過紀錄照片及影片,追溯她如何橫跨繪畫、行為與裝置藝術,進而發展成多方位的創作者。在澳洲大學作交換學生期間,她首次用身體投入行為表演創作《成為畫》(Becoming Painting, 1994),用畫布裹住身體並淋上紅色的瓷漆,自講究技巧的窠臼中獲得解放。行為藝術/裝置作品《從DNA到DNA》(From DNA to DNA, 1994)是她首度用線嘗試跳脫二維空間的創作,則為使她感到蛻變重生的轉捩點。塩田前往德國學習後,進一步嘗試身體表演的多種表現形式,行為藝術表演《嘗試.回家》(Try and Go Home, 1997)中,她赤身爬上斜坡面掘出的洞穴,滾落再爬上去,同時懷想遠方的故鄉,將無法回家的困境與自身不確定的存在,投射到作品中;《浴室》(Bathroom, 1999)是她第一件採用錄像呈現的行為藝術作品,藉由浴缸中滿是污泥的身體,表達「即便清洗也無法抹去的皮膚記憶」。

塩田的藝術實踐始終與其自身生命經驗緊密扣合,捕捉身體感知與心理狀態的隱微牽動,以其細膩感性的體察遊走於創作媒材的邊界。移居德國第三年,她以「皮膚」作為自我身分認同的象徵,而後在部分作品中她將衣物比擬為第二層皮膚,如本次展出的《時空的反射》(Reflection of Space and Time, 2018),以密密麻麻的黑線將白色洋裝與其鏡中的反射重重包覆;《內與外》(Inside Outside, 2008/2021)則以建築工地拾得的廢棄窗戶堆疊出一道牆,反思柏林圍牆倒塌後城市中人事物的轉變,同時呼應她將牆、門窗視為第三層皮膚的隱喻。當塩田在2017年著手準備本展首站時得知癌症復發,此期間更加關注靈魂與身體、生與死的命題。《外在化的身體》(Out of My Body, 2019/2021)以紅色網狀牛皮連結攤放的手腳青銅鑄模,藉此與身體對話,表達身心碎裂的束縛感。錄像作品《關於靈魂》(About the Soul, 2019)中,藝術家詢問一群德國學童:「靈魂是什麼?靈魂在哪裡?是什麼顏色?動物是否有靈魂?人死後靈魂是否會消逝?」等問題,召喚我們思索存在的奧義。

除了視覺藝術創作,塩田亦跨界表演藝術,陸續為九部歌劇和戲劇表演擔任舞台設計,展覽中分別以紀錄片、模型和手稿呈現其空間藝術與舞台設計間的關聯。對她來說,舞台空間與展示作品的美術館是截然不同的語境框架,她特別重視表演者與舞台上裝置彼此的積極關係,例如,2011年在布魯塞爾皇家鑄幣局劇院推出歌劇《松風》首演,她用黑網在舞台上築起一件跨距達14米,高度10米的巨型裝置,舞者們在網上或橫或縱地交錯攀爬。這類舞台設計作品匯聚了導演、表演者、編舞家的多重觀點,為其創作注入更多可能性。

此展覽可說是塩田長期藝術生涯所探索命題「不在中的存在」(presence in absence)之縮影,她不斷使那些不具物理存在,卻在在引動生命的事物和能量無所遁形,展覽副標「顫動的靈魂」即直指藝術家所希冀傳達,這份難以言喻卻洶湧的感受。塩田的作品與本質、普世概念的深刻連結,及其引發共鳴的特性,提供一股探問這個世界的重要力量,伴隨我們在生命旅程中找到自己的解答。北美館特別為本展規劃數場為不同年齡層設計的創作工作坊,活動詳情及報名資訊敬請鎖定北美館官網。

策展人:片岡真實(Mami Kataoka
目前擔任東京森美術館館長。2003至2020年擔任首席策展人期間,為森美術館策劃了多檔展覽,包括數名亞洲藝術家職涯中期回顧展,例如《艾未未:根據什麼?》(2009/美國巡迴展2012-13)、《李昢:我只屬於你的地方》(2012)、《会田誠:無事紀念碑》(2012)與《李明維與他的關係》(2014-15)。她曾擔綱倫敦海沃德畫廊國際策展人(2007-2009)、第九屆韓國光州雙年展共同策展人(2012年)、第21屆雪梨雙年展(2018)藝術總監,目前亦擔任愛知三年展(2022)藝術總監。2014年起為國際現當代美術館專業委員會 (CIMAM)成員,自2020年以來則擔任其主席。片岡真實亦曾任職京都藝術大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副教授,並經常參與當代藝術相關的著述與演講,以及受邀於日本、亞洲及其他地區擔任評審。



台北市柯文哲市長致詞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致詞

藝術家塩田千春 Shiota Chiharu 致詞

(由左至右)台北市政府市長室謝明珠主任、蔡炳坤副市長、柯文哲市長、藝術家塩田千春、北美館王俊傑館長、台北市文化局蔡宗雄局長

台北市柯文哲市長走覽藝術家塩田千春與作品:《去向何方?》

塩田千春,《不確定的旅程》,2016/2021,金屬框、紅毛線

塩田千春,《靜默中》,2002/2021,燒焦鋼琴、燒焦椅、Alcantara黑線

塩田千春,《內與外》,2008/2021,舊木製窗

塩田千春,《外在化的身體》,2019/2021,牛皮、青銅

塩田千春,《時空的反射》,2018 ,白洋裝、鏡子、金屬框、Alcantara黑線,280 x 300 x 400 cm

塩田千春,《繫著微小記憶》,2019/2021,複合媒材

塩田千春,《集聚—找尋目的地》,2014/2021,行李箱、馬達、紅繩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現場觀眾欣賞行為藝術錄像

(藝文報報新聞採訪/攝影/鄭鈞隆)